欢迎访问周口党史方志网官网!今天是:
当前位置:主页 > 道德名城 > 伏羲文化 > 正文

遗迹遗存——太昊陵庙

〖发布时间:2024-01-24〗 〖字体:放大 正常 缩小 〖信息来源:周口党史方志网〗 〖打印本页〗

淮阳太昊陵

《纲鉴易知录·太昊伏羲氏》说:“帝崩(在位115年),葬于陈。”《历代陵寝备考》说:“太昊伏羲氏……以木德王,都陈,在位115年崩,陵在河南陈州城北三里淮宁县界,国朝载入会典恭遇国家大庆,遣官致祭。”太昊伏羲陵及其庙宇位于淮阳县城北1.5公里的蔡河北岸。春秋时伏羲陵墓就已存在,汉代以前在陵前建祠。明英宗正统十三年(1448),对太昊陵庙进行大修和扩建,陵园内增筑三道皇城(午朝门里称外城,先天门里称内城,太始门内称紫禁城),把十几座主体建筑各依地势,巧妙布局,以陵墓为基点,匀称地覆压在一条750余米的中轴线上,南北眺望,十门相照,气势雄伟,巍峨壮观。清代又屡加修葺扩建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加之社会赞助,重修了陵墓及其碑楼,重建了渡善桥、东西廊坊、三才门、五行门、先天八卦坛,大修了显仁殿、先天门、道仪门,维修了午朝门、太始门、岳飞观、外城、内城、紫禁城,铺设了陵内主要甬道。陵庙建筑包括三殿、十六门、两楼、一台、一坛、一亭、两廊、两坊、一园、一祠、一堂、八观。进陵园正门,依次是:午朝门、玉带河(河上有石桥3座)、道仪门、先天门、玉带路、太极门、钟鼓二楼、东西廊坊、统天殿、显仁殿、太始门等。在内外城之间,东侧有老君观、真武观、岳飞观等,西侧有女娲观、三皇观、三仙观等。

过太始门即到太昊伏羲氏陵墓,陵高20余米,周长182米。陵前有巨碑,上镌“太昊伏羲氏之陵”7个大字,俗传此碑为苏轼、苏辙的妹妹苏小妹之巾书。近年由于香熏火燎,字迹风化已模糊难辨了。陵后有一蓍草园,传说此草为伏羲揲蓍画卦之用品。陵内有古碑200通、古柏108棵,古柏苍翠峥嵘,独特的松柏造型千姿百态,别具风采,整个陵庙布局和命名均依帝王规制和伏羲先天八卦的基本原理。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1990年7月,太昊陵显仁殿整修翻新工程动工,对梁架、斗拱、大脊、重脊、戗脊、踏跺、压条石、梁柱及损毁构件均予以翻修更新,使殿貌如初,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较大翻修工程,于1991年2月底竣工。1992年,淮阳县人民政府拨款油漆、彩绘午朝门和先天门。1995年10月至次年4月,淮阳县博物馆自筹资金40万元,整修伏羲陵墓,方座砌以青石、高0.63米,圆基筑青石、高1.53米,完善上圆下方陵制,并制作楹联匾额100块。1997年9月,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签发中共淮阳县委、淮阳县人民政府请求拨款维修太昊陵庙的报告,并批转给河南省省长马忠臣。当年年底,河南省人民政府拨款120万元用于太昊陵庙统天殿的维修。2002年1月,总投资300万元的太昊陵前期7项工程(修缮钟楼、鼓楼,为古树增设防护栏和青石栏杆,在太昊陵主干道铺设青石板甬道,对蓍草园增设护栏和青石栏杆,整修剪枝公园,建2座水冲厕所)全面竣工,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昊陵开发建设整修投资最大的一次。

由于历史原因,太昊陵区面积逐步被挤占蚕食,到2003年年底,陵区面积仅剩150多亩。为恢复太昊陵原占地875亩的规制,自2004年,淮阳县先后对陵墓左右侧单位和住户、龙湖商业街沿街商户及午朝门东西街、蔡河北侧的住户进行补偿性拆迁。2006年恢复重建了玉皇观、女娲观、天仙观、三清观,其建筑属于传统四合院规制,配有东西廊房,四观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,已于2008年年底向游客开放。2009年和2010年,国家文物局分别拨款200万元、100万元,对午朝门、先天门、岳飞观、太始门进行修缮,并进行了油漆彩绘,工程至2011年7月全部竣工。2010年拨款300万元,对消防供水工程进行了全面改造。201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200万元,对太昊陵东陵墙进行修缮,2012年3月竣工。2012年拨款290万元,实施安防工程项目建设。同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00万元,对太昊陵庙部分建筑进行保护性油饰彩绘,2013年年底完工。2013年拨款200万元,安装太昊陵防雷设施。同年国家文物局拨款570万元,对统天殿、显仁殿、部分陵墙进行修缮,并进行内外油漆彩绘,2014年11月竣工。

——摘自《周口市志》(2006-201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