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昊陵庙会上,还有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祭祖形式——担经挑。担经挑又称担花篮,表演者每班4个老斋公,3人表演、一人打经板为表演者伴奏。3副经挑中6种花篮,花篮竹制精巧,有龙、虬、狮子、虎、宝瓶等式样。舞者全身饰黑色服装,偏大襟上衣,大腰裤均镶彩边,黑鞋绣花,黑头纱长约五尺,下缀二寸长穗。舞姿变化大致有三种。一是剪子股:一人打经板,三人表演以“十”字形路线为中心,对面穿叉,走成剪子股路线;二是铁索链形:一人走一种路线,二人走另条路线,像拧麻花一样多次相迭;三是“履迹”(传华胥氏履巨人迹而生伏羲)步形:一人在前,三人(包括打经板者)朝一个方向沿履迹而舞,节奏慢时,步履像蛇在蠕动,节奏快时,又像蛟龙在追逐盘旋。担经挑的基本舞步脚距较小,约半脚距,走起来跟戏曲动作中的碎步相仿。舞时,6只花篮旋转飞舞,背后的黑纱交相飘动。舞者多为50岁~80岁的老斋公,每年太昊陵庙会期间便高举黄绫青龙旗,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来到太昊陵,她们先祭拜,把经挑恭恭敬敬地合在一起,然后一人双手合十举起,双膝跪地,其他手捧香楼一齐喁喁而语念经文,焚表进香完毕,再到统天殿、显仁殿、伏羲墓前进行表演。
担经挑传女不传男,据说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规矩。这种集祭祀、娱神、求子于一体的祭拜形式,是原始社会以舞祭媒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,与古陈国崇尚巫风盛行巫舞有关,《诗经·陈风》中的《宛丘》《东门之枌》等诗中都反映有陈国男女的歌舞习俗。《汉书·匡衡传》记载:“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。胡公妇人,武王之女。大姬无子,好祭神鬼,鼓舞而祀,坎其击鼓为证。”乐舞遗韵担经挑史诗一样在当地流行了几千年,人们借此颂扬人祖伏羲功绩、表达内心祈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