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周口党史方志网官网!今天是:
当前位置:主页 > 魅力周口 > 历史人物 > 正文

老子

〖发布时间:2024-01-19〗 〖字体:放大 正常 缩小 〖信息来源:周口党史方志网〗 〖打印本页〗

老子

  老子(约前571~前471),名李耳,又名老,陈国县厉乡曲仁里(今鹿邑县太清宫集东南隅)人。生活于春秋末期。生卒年月,史无记载,多数学者考证,认为生于周灵王元年(前571年)。另据鹿邑县古俗,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,必在太清宫举行盛大庙会,纪念老子诞辰,代代相传,从未间断。故老子诞辰应为前571年农历二月十五日。其先祖为宋国贵族,世代为周王朝史官。

  老子出生前,父亲已去世,出生不久,母亲又亡故,从小就成孤儿。儿时的老子耳大而下垂,故乳名老聃(聃义为耳大下垂)。相传,老子出生于庚寅年,属虎。当时苦县一代方言称虎为“狸儿”,故亲邻戏呼老子为“狸儿”,后渐演变为李耳。

  老子从小失去父母的爱抚,无所依靠,整日沉默寡言。但他聪明好学,肯动脑筋,善于从自然现象中体悟深邃的道理。曲仁里紧靠涡河,老子从小在河边成长,他从河水年复一年,不分昼夜默默东流的现象,体会到水的性格虽然柔弱,却有一往无前、无坚不摧的力量,能载舟、覆舟,能冲垮坚固的堤岸,十分了不起。他对小伙伴说:“水,伟大。咱们都来学水。愿天下人都来学水。”后来,老子拜商容为师。一次商容张开嘴巴让李耳看,问:“我的牙齿还有吗?”李耳说:“没有了。”“舌头呢?”“还在。”商容说:“牙齿坚硬而先朽,舌因柔软而长存。天下万事万物莫不如此!”老子由此想到:柔嫩的麦苗,在寒风中抖动,生意盎然;待到夏季亭亭直立,却临近死亡。这些柔和坚相反而又相联现象,逐渐培养了他外柔内刚的性格。

  老子是史官后裔,且以才学闻名,遂为周王选中。灵王二十一年(前551年)任为守藏室史,掌管图书典籍。在此期间,他阅读大量书籍,尤喜《周易》《尚书》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载大禹治水,风餐露宿,历时八载,三过家门而不入,看到百姓遭洪水淹溺,如同淹溺自己的亲人;禹继舜为帝,衣食俭朴,宫室简陋。老子深为大禹的精神所感动,发誓以大禹为楷模,把慈善、俭朴、不敢为天下先作为处世三宝。

  春秋末年,诸侯争霸,周王室衰微,掌握大权的公卿士大夫,结党营私,明争暗斗。老子身为史官,自然要记录朝廷各种活动,因此得罪了甘简公,被免官。老子风闻鲁国治理得很好,就到鲁国暂住。鲁昭公七年(前535年),老子一位住在党巷的友人去世。鲁国人都知道老子精通周礼,邀请老子主持丧事。时年17岁的孔子也应邀助葬,两位圣人首次见面。孔子见老子安排丧事,处处合乎礼仪,井井有条,内心十分佩服。

  周景王十五年(前530年),周王室发生内乱,甘简公一派失势。当权的甘平公召老子回京,恢复守藏室史官职。

  经历数年颠沛流离,老子的见识更广了。在鲁国,他听到许多有关齐国名相宴婴不贪不争的佳话,如宴婴不受60邑封地等,感触颇深。在回京的路上,老子看到诸侯争战留下的创伤,想到晏婴的成功,甘简公的失败,不免忧伤万端:祸患莫大于不知足,过失莫大于贪得无厌。追名求利,反而身败名裂,敛聚财富,而损失更大!

  周景王二十三年(前522年),鲁昭公派南宫敬叔,率1车、2马、1童仆,载孔子往周问礼。他们参观了周天子祭天地、祭祖先的地方,观看了各种文物,非常欣赏文武周公之制。联系诸侯争霸,天下汹汹,礼崩乐坏的现实,孔子忧心忡忡,不知如何是好。在专程拜访老子时,倾吐心事,谈了许多今不如昔的看法。任守藏史30多年的老子,目睹王室的腐败,看透奴隶制国家的一套礼乐制度(周礼),已成为王公大臣追名逐利的手段。所以在听了孔子的话后很不满意,就毫不客气地说:“你所说的那些人早已死去,连骨头都朽了。一切都过去了,不要再提及他们。当今,一切有识之士,赶上时机,就出仕为官,治理一方;赶不上时机,就随遇而安,干点能干的事。”“善经商者,藏而不露,有才学者,大智若愚,去掉你身上的骄气和多欲,不要迷恋种种虚荣,这都是精神枷锁,有百害而无一利。”孔子静静地听着,一言未发。临辞别,老子满怀深情地说:“富贵的人赠人以财物,有教养的人送人以言。我不富贵,徒有学者虚名,就以言相赠吧:有的人,聪明一世,何以终陷险境?是因为好议论他人是非;有的人,博学善辩,何以招杀身之祸?是因为好揭露别人隐私。所以,作为子女,顺从父母,不可只顾自己;作为臣子,听命国君,更忌显露自己,突出自己。”孔子频频点头,颇以为然。

  孔子回到鲁国,有人问及老子的情况。孔子说:“鸟,我知其会飞;鱼,我知其能游;兽,我知其善跑。兽善跑,用网捉,鸟会飞,用箭射,鱼能游,使钩钓。至于神圣的龙,如何乘风云而上天,我是茫茫然无所知。老子就像龙,他的道德学问,奥妙无穷,高深莫测。”

  周敬王四年(前516年),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,历时5年,王子朝失败,逃亡楚国,带走大批周朝典籍,老子因此受连累而遭免职。他眼见王室衰败,国无宁日,就毅然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。

  鲁哀公三年(前492年),孔子任鲁国司寇,只三个月就被赶下台,不得已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。过陈时,曾带着子路到曲仁里拜访老子。谈话之中,两人围绕“仁义”二字展开一场辩论。老子力主“绝圣弃智”“绝仁弃义”“绝巧弃利”,尖锐指出儒家的“仁义”是虚伪的,是藉“仁义”以求利禄。

  周敬王四十一年(前479年),陈国为楚国所灭,老子遭亡国之痛,于次年骑青牛西去,想到比较安定的秦国居住。行至函谷关,恰遇老朋友关令尹喜。他乡遇故知,老子把几十年的坎坷经历以及所思所想,全都倾吐出来。关令尹喜很感兴趣,且认为极有价值,力劝老子把这些记下来,留传后世。老子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思考,字斟句酌,用诗的语言,把一生的思想体验,写成五千多字的文章,此文分上下两篇。上篇以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开头,后人称道篇;下篇起句是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”,称德篇。后世合称为《道德经》。其内涵博大精深,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,也是世界哲学史的奇葩。其伟大精华之处是无为无不为的辩证法思想。近人秦维聪(河南鹿邑人,后加入美国国籍)归纳为“一物两向转变律”,颇具创见。

  老子出关入秦,遍游各地。最后死于扶风(今陕西凤翔县境),葬于扶凤槐里(今凤翔楼台观,尚存老子墓)。


——摘自《周口地区志》